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消费电子正文

冷静对待尚未破解的可穿戴设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31 浏览次数:5378
冷静对待尚未破解的可穿戴设备   软硬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方向,而运动健康类的穿戴设备更是在今年迎来了爆发。5月初,Fitbit公司的第三代的计步器产品Flex手环正式发售;而据国外媒体爆料,耐克公司的第二代Fuelband运动腕带也将在近期发布。回到国内,易迅网代理的Jawbone UP很快就卖断了货;咕咚网刚刚与百度合作推出的咕咚手环同样引起了不少关注;而据《商业价值》了解,未来两个个月内,还将陆续有多家公司推出运动类的穿戴设备,包括创业公司大麦网的第二代计步器产品“麦步”,因、好记星等畅销产品闻名的橡果国际也将在近期推出自己的计步产品“闪点Flashunit”。
  
  一时间,运动类穿戴设备在国内无比热闹,不过在繁荣背后,运动类穿戴设备的“死穴”也已经渐渐暴露。
  
  瓶颈:靠什么留住用户?
  
  计步器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但是传统计步器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气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让用户建立起使用习惯,除了极少数相当自律的人,绝大多数用户使用传统计步器的周期很难超过1个月。
  
  Fitbit们用互联网的思维改善了这一点,大大延长了用户的使用周期。
  
  新一代的运动类穿戴设备对传统计步器产品的最大颠覆就在于引入了社交的元素,基于好友关系形成竞争的气氛,从而督促用户去锻炼。这让过去枯燥的运动变得有趣起来,最终成就了运动类穿戴设备的流行。
  
  不过,遗憾的是,Fitbit们的使用周期比传统计步器提升了几倍,但是也很少有用户能够连续使用超过半年。在记者接触到的诸多很早开始使用Fitbit等设备的用户中,至今仍能坚持使用的人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这样?
  
  社交网络兴起后,社交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似乎只要加上社交分享的功能,任何产品都能流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分享,并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分享。
  
  虽然嘴上大家都在说“软硬结合”,但是大部分公司实际上却是“重硬轻软”,“软”的部分除了生成一些分析图表外,剩下的就是基于用户运动数据进行好友间或者社区内的PK,进而形成运动排行榜,这种方式的确对一些用户能够产生吸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用户对此无动于衷。一个基本的问题就在于,用户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数据和别人PK?
  
  当然,不少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采取社交以外的方式激励用户,比较常见的就是赢取勋章和积分兑奖,平心而论,这些方式都相当老套。稍微新颖的方式则是与慈善结合,网站承诺用户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向慈善机构进行捐款,但这种方式同样对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
  
  眼下,大多数公司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大量的新增用户让流失的老用户数量显得微不足道,但这却是一个足以威胁到这个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用户流失的问题,今天的运动类穿戴设备的前景只会是昙花一现。
  
  链条上缺失的部分
  
  运动类穿戴设备该怎么解决用户流失的问题?想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需要回归这样一个问题——用户使用运动类穿戴设备的初衷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健康。
  
  无论是传统的计步器,还是新一代的运动类穿戴设备,他们最重要的功效就在于实现了对用户运动行为的量化,但是想要满足用户得到健康的需求,仅有“运动”这一个维度的数据是不够的。
  
  比如,一位用户使用Fitbit的目的是想减肥(其实,这似乎也是眼下大部分用户尝试使用运动类穿戴设备的原因),对他来讲,唯一能够让他坚持使用Fitbit的理由就是体重确实能够下降。
  
  而想要了解自己的体重,仅靠Fitbit的计步器是不够的,用户至少还需要有一个称。简而言之,必须将“运动”和“健康”这两个维度的数据打通,运动穿戴设备才能真正对用户产生价值,才能够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
  
  Fitbit和国内的咕咚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推出了带有蓝牙4.0模块的健康秤。不过,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还不够完美。一方面,购置一台,用户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而且目前的电子称也无法实时追踪用户的体重变化。另一方面,减肥的最基本逻辑在于是用户每天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Fitbit能够量化用户每天消耗的能量,但是却无法量化摄入的能量,现在也没有设备能够监测到一日三餐摄入能量的情况,换句话说,在减肥的这个链条上,缺失了重要的一环,所以能够靠Fitbit这类设备最终实现减肥目标的人不会太多。说到底,管不住嘴,光运动是没用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运动类穿戴设备的用户都有减肥的诉求,更多的用户看重的是身体其他机能指标的健康,比如血压、心脏的情况等,而现在,还几乎没有一款便携式的穿戴设备能够针对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也让运动类穿戴设备的价值大打折扣。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根本的解决,用户就很难真正建立起使用运动类穿戴设备的习惯。
  
  运动类穿戴设备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的门槛不高,所以眼下众多公司都摩拳擦掌想要分一杯羹,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大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至少从现在来看,运动类穿戴设备后续可供商业开发的空间还十分有限,想要真正赚到钱并不容易。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